導讀:近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今年,共有118名學者當選。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姚班畢業(yè)的華人科學家陳丹琦位列其中。
近日,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斯隆研究獎公布了最新獲獎名單。
今年,共有118名學者獲斯隆研究獎,華人學者占27席。他們將獲得75000美元,這筆款項可在兩年的時間內(nèi)用于支持其研究的任何費用。
計算機科學領域當選學者中,有5位華人學者,其中3位是清華校友,他們分別是陳丹琦、方飛和顧全全。
數(shù)學領域獲獎的7位華人學者中,有2位來自北大數(shù)院:劉雨晨和張瑞祥。
斯隆獎,1955年設立,由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頒發(fā)一次,旨在向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數(shù)學等領域的早期職業(yè)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
斯隆獎之所以全球矚目,因其歷來有「諾獎風向標」的美譽。
2007年以來,該獎項歷屆獲得者中已有51人獲諾貝爾獎,17人獲菲爾茲獎,69人獲國家科學獎,20人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清華姚班校友陳丹琦獲獎
今年計算機科學方向獲獎的5位華人學者中,有3位是清華校友。
陳丹琦(普林斯頓大學)
陳丹琦,2012年清華大學計算機姚班學士,2018年斯坦福大學博士。
去斯坦福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的她,成為自然語言處理泰斗Christopher Manning的學生,也已發(fā)表數(shù)篇有影響力的論文。
2019年,她加入普林斯頓NLP小組,與Sanjeev Arora、Christiane Fellbaum、Karthik Narasimhan一起工作。著名的SyntaxNet就是基于陳丹琦和其導師Christopher Manning開發(fā)的算法,它被稱為「全球最精準自然語言解析器」。
目前,她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助理教授,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自然語言處理(NLP)。
她也曾是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的訪問科學家。
Fei Fang 方飛(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
Fei Fang(方飛)也是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目前她是CMU計算機學院軟件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在加入CMU之前,她曾是哈佛大學計算與社會研究中心 (CRCS) 的博士后研究員,師從David Parkes教授和Barbara Grosz 、教授。
2016年6月從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yè),獲得了博士學位。她的研究專注于計算博弈論及其在安全和可持續(xù)性領域的應用。
Quanquan Gu 顧全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顧全全目前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統(tǒng)計機器學習,重點是開發(fā)和分析機器學習的非凸優(yōu)化算法,以理解大規(guī)模、動態(tài)、復雜和異構(gòu)的數(shù)據(jù),并為深度學習奠定理論基礎。
顧全全在2014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分別在2007年和2010年獲得了清華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Bo Li 李博(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李博目前是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可信賴的機器學習,信息理論,博弈論,人工智能,計算機安全和隱私。
她于2018年加入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學院,同時也是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專業(yè)的學生。
2020年,她曾被麻省理工學院評選為35歲以下的35位技術(shù)創(chuàng)新者,因為她的團隊她通過設計新方法來愚弄 AI,進而使 AI 變得更安全。
李博本科畢業(yè)于同濟大學計算機系,在大學本科期間就拿過無數(shù)獎學金,包括國家獎學金(1%在校生能獲得),上海百優(yōu)學生以及連續(xù)3年獲得人民獎學金一等獎等等。
Shuran Song(哥倫比亞大學)
Shuran Song 是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其研究重點是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技術(shù)。
2018年,她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本科畢業(yè)于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yè)。在她獲得博士學位期間,她曾在微軟研究院和谷歌工作。
曾獲 RSS 2019 最佳系統(tǒng)論文獎、2020 年亞馬遜研究獎、2020 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最佳論文獎等。
數(shù)學領域華人學者:北大數(shù)院劉雨晨、張瑞祥
在數(shù)學領域獲得2022斯隆獎的7位華人學者當選。其中,畢業(yè)于北大數(shù)院的劉雨晨,以及張瑞祥教授位列其中。
獲斯隆研究獎,對于北大數(shù)院來說,差不多已經(jīng)成了「傳統(tǒng)」:
2021年,鄧煜一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2020年,黃皓、馬臨全、蘇煒杰、姚珧四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2019年,程修遠、王博潼、周鑫三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2017年,李馳、劉一峰、劉鋼三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2016年,馬宗明、汪璐兩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2015~2011年,共有7位數(shù)院院友獲獎。
Yuchen Liu 劉雨晨(西北大學)
劉雨晨教授是美國西北大學數(shù)學系的助理教授。在此之前,劉教授是耶魯大學的吉布斯助理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訪問助理教授。
2017 年,劉雨晨在János Kollár教授的指導下,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
他在2011年和2013分別取得了北大數(shù)學科學學院的學士和碩士學位,曾師從我國數(shù)學家田剛教授。
Ruixiang Zhang 張瑞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張瑞祥目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shù)學系的助理教授,他主要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數(shù)學分析,同時他還對一些其他研究領域同樣有所涉足,比如代數(shù)。
張瑞祥也畢業(yè)于四大「瘋?cè)嗽骸怪椎谋贝髷?shù)院。
據(jù)介紹,張瑞祥是北京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2008級本科生,2012年第八屆學生五四獎章獲得者,在數(shù)學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國內(nèi)獎項,學術(shù)研究成績突出。
Yuxin Chen(賓夕法尼亞大學)
2022年1月,Yuxin Chen教授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統(tǒng)計和數(shù)據(jù)科學系,擔任電氣和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的副職。
Chen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數(shù)學數(shù)據(jù)科學、統(tǒng)計學、強化學習、優(yōu)化、信息論及其在醫(yī)學成像、電力電子和計算生物學中的應用。
Lei Chen(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Lei Chen研究的興趣集中在理解和分類流形的對稱性,主要是曲面和圓,有時是高維流形。更具體地說,Chen教授致力于映射類群與編織群的同態(tài)、映射類組的虛擬屬性,Homeo(M)等變換群之間的同態(tài),以及拓撲動力學中流行上的群作用。
她在芝加哥大學的導師是Bensor Farb教授,在牛津大學的導師是Vlad Markovic教授。
Chao Gao(芝加哥大學)
Chao Gao是芝加哥大學的統(tǒng)計學助理教授,畢業(yè)于耶魯大學,他的導師是Harry Zhou教授。Gao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非參數(shù)和高維統(tǒng)計、網(wǎng)絡分析、貝葉斯理論和穩(wěn)健統(tǒng)計。
他曾在Bernoulli、Electronic Journal of Statistics都做過副主編。Gao教授還當過萊頓大學的訪問學生,和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的實習生。
Jingyin Huang(俄亥俄州立大學)
Jingyin Huang目前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Huang教授2015年在B.Kleiner導師的指導下獲得了紐約大學Courant的博士學位。
Huang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幾何群論和度量幾何。現(xiàn)階段,他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準等距剛性,測量等價和軌道等價剛性,復超平面補集,Artin 群和 Coxeter 群,立方體復合物的幾何和組合,度量電流, CAT(0) 幾何,組合非正曲率。
Li-Cheng Tsai(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
Li-Cheng Tsai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概率論,特別是大型相互作用粒子系統(tǒng)的漸近行為,以及偏微分方程(PDE)、隨機PDE和可積概率之間的相互作用。
其他領域獲獎的華人學者(以下為人工統(tǒng)計,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化學(9)
Pamela V. Chang(康奈爾大學)
Grace G. D. Han(布蘭迪斯大學)
Lilian C. Hsiao(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Chong Liu(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Yuan Ping(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
Muzhou Wang(西北大學)
Lu Wei(加州理工學院)
Jun Yao(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
Sen Zhang(弗吉尼亞大學)
物理學(4)
Dapeng Bi(西北大學)
Wen-fai Fong(西北大學)
Grace X. Gu(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Long Ju(麻省理工學院)
經(jīng)濟學(1)
David Y. Yang(哈佛大學)
神經(jīng)科學(1)
EunJung Hwang(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yī)科大學)
地球科學(0)
完整名單請參見:
https://sloan.org/fellowships/2022-Fellows